News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化学剥脱术在黄褐斑中的正确使用
来源: | 作者:travel-71 | 发布时间: 2024-10-18 | 10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年发布的《中国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公众版2024版)》,普及了正确、专业的医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专家眼中化学剥脱术在治疗黄褐斑时该如何使用。


何为化学剥脱术




化学剥脱术(又称化学换肤术)通过在皮肤表面施用化学剥脱剂(通常为酸类),造成皮肤不同层次的可控损伤,从而诱导皮肤进行修复和重建,起到治疗或美容的作用。 


目前我国常用的化学剥脱剂包括α羟基酸、水杨酸、三氯醋酸以及复合酸。低浓度α羟基酸(总浓度 ≤ 6%)和水杨酸(驻留类化妆品浓度 ≤ 2%,淋洗类化妆品浓度 ≤ 3%)添加至日常护肤品中使用,不属于化学剥脱术范畴。




化学剥脱术在皮肤科的应用


1. 痤疮

2. 凹陷性痤疮瘢痕

3. 光老化

4. 其他(如对毛周角化病有改善作用) 

5. 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比如黄褐斑


化学剥脱术可促进表皮细胞更替,进而加快表皮内色素清除,因此对部分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有效,如稳定期黄褐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通常建议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浅表化学剥脱术,如20% ~ 35%甘醇酸,20% ~ 30%水杨酸和20%水杨酸-10%苦杏仁酸。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剥脱术本身也可引起炎症后色素沉着,且不恰当的操作可能导致黄褐斑加重,应谨慎选择治疗时机,采取极浅表或浅表剥脱。


此外,有少量研究显示,化学剥脱术对日光性黑子、眶周色素沉着、黑棘皮病、瑞尔黑变病以及雀斑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有效。





化学剥脱术禁忌证


(一)绝对禁忌证

①一般状况差,精神病或情绪不稳定、免疫缺陷或其他经专科医师评估不适合行化学剥脱术的内外科疾病患者;

②对化学剥脱剂或其成分过敏;

③妊娠期;

④治疗部位有急性炎症(如湿疹急性期),或活动性细菌、真菌和疱疹病毒感染,或未愈合的创面,或恶性肿瘤;

⑤治疗部位有瘢痕疙瘩;

⑥术后不能遵医嘱进行皮肤护理及防晒;

⑦患者有不切实际的预期;

⑧严重的皮肤屏障受损。


(二)相对禁忌证

①哺乳期禁用中深层化学剥脱术和三氯醋酸剥脱术,但可慎重行浅层化学剥脱术;

②3 ~ 6个月内口服维A酸类药物的患者应慎重行中深层化学剥脱术;

③非治疗部位有瘢痕疙瘩的患者慎重行化学剥脱术。



化学剥脱术的术后护理

化学剥脱术在术中及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刺痛、烧灼感。术后应即刻进行冷喷或冷敷以缓解皮肤不适感,并涂抹保湿类产品。

浅中层剥脱术后若无创面,每天使用清水洁面1 ~ 2次,多次涂抹足量保湿霜,避免揉搓、搔抓皮肤,避免高温环境及剧烈运动。术后1 ~ 3 d,皮肤可有发红、刺痛或瘙痒不适,可继续使用冷敷或冷喷缓解刺激。术后3 ~ 7 d可能出现结痂,应待痂壳自然脱落。若出现持续红斑、肿胀、渗液、脓疱或严重结痂等,应及时复诊。

整个治疗期间应严格防晒,早期建议以遮蔽性防晒方式为主,如使用宽檐帽、太阳镜、口罩等;1周后可使用广谱防晒霜(防晒指数>30)。术后1 ~ 2周内尽量避免使用彩妆。



化学剥脱术后出现色素异常怎么办?

色素异常包括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和色素脱失。炎症后色素沉着是所有皮肤重建术后均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是由损伤导致炎症,进而导致黑色素细胞产生过多黑素所致。高危因素包括:深肤色皮肤、中深层化学剥脱、术后未严格防晒、感染和口服避孕药等。


预防色素沉着的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保湿、防晒,术后可外用具有淡化色素功效的药物或功效性护肤品,如2% ~ 4%氢醌、15% ~ 20%壬二酸、维生素C、熊果苷、甘草提取物、氨甲环酸等。


大部分患者炎症后色素沉着可在3 ~ 6个月内自行恢复,少数可能持续存在。化学剥脱术后可能出现色素减退甚至色素脱失。色素减退可能在数月内自行恢复,但色素脱失通常为永久性,目前尚无治疗方法,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剥脱过深。



小编总结

综上所述,化学剥脱术可以用于稳定期的黄褐斑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剥脱术本身也可引起炎症后色素沉着,且不恰当的操作可能导致黄褐斑加重,应谨慎选择治疗时机。如果术后出现了色素沉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术前和术后保湿、防晒,术后可外用具有淡化色素功效的药物或功效性护肤品,如维生素C、熊果苷、氨甲环酸等。